在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的酉时,一名壮汉突然闯入了慈庆宫的大门,手中紧握着一根结实的枣木梃。守门的太监李鉴见状,急忙上前试图阻止他,但却被这名壮汉打伤,形势变得紧急起来。这名壮汉毫不犹豫地快速朝慈庆宫的内殿奔去,动作迅猛,迅速接近了殿檐,情势危急。太监韩本用等人听见动静赶到,拼尽全力扑向来人,终于将他擒住,并交由东华门的守卫处理。这起事件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梃击案”,又叫“乙卯闯宫案”。
次日,皇太子朱常洛将此事向其父亲明神宗报告,明神宗当即下令严查此事。经过巡城御史刘廷元的初步审讯,得知这名壮汉叫做张差,来自蓟州。刘廷元认为张差言辞不清,举止异常,似乎有些神志不清,但他又表现得非常狡猾,像个精明的坏人,建议进一步严查。刑部的官员开始对案件进行深入审理,得知张差是因自己的一批柴草被人放火烧掉,愤怒至极,带着不满奔赴京城,想要向朝廷控诉冤屈。途中,他遇见了两名陌生的男子,他们引导他进入东华门,接着进入慈宁宫,还交给了他一根枣木梃,告诉他那是申冤的状子。最终,刑部认为张差疯癫,决定以此为由处死他。
然而,蓟州地方官员在进一步调查后,发现事情与郑贵妃有关。郑贵妃曾命太监们修建庙宇,需要大量陶制材料,这些材料的烧制需要木炭,于是蓟州一带的百姓纷纷开始制作并贩卖木炭。张差为了与当地人竞争,卖掉了自己的田地,购买炭块准备运到京城出售,但却与当地的炭商产生了矛盾。有些人暗中放火焚烧了他的炭块,张差向太监申诉,却被太监推卸责任,这让张差愤怒至极,决心亲自上京上诉。虽然这些经过似乎有了清晰的因果,但和刑部最初的调查结果略有出入,主要仍然是张差前往京城控诉冤屈时,意外闯入了慈庆宫。
展开剩余60%这时,王之寀开始对案件产生疑问。王之寀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,字心一,正在担任刑部主事。他亲自前往监狱审问张差,摆上饭菜,让左右随行人员退下。张差因饱受酷刑,已经无法站立,得两人搀扶。王之寀态度温和,告诉张差如果实话实说便可以吃饭,不然便只能饿死。张差缓缓开口说:“我小名叫张五儿,几日前,马三舅和李外父带我来见一个太监,他们说让我去北京办事,答应成功后会给我几亩田地。来到北京,我进入一座大宅子,又有一个太监摆饭给我吃,并给了我一根枣木梃,让我冲进去不管遇到什么人都打死,他们保证会把我救出。”他接着描述了他被引入宫门后,发生的一切。王之寀根据张差的描述,判断他并非疯癫,而是受到了某些太监的利用,案件背后可能暗藏着更大的阴谋,命令进一步公开审理此案。
尽管王之寀的奏疏被明神宗压下,但他的意见却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,有人甚至在疏文中提到了“奸戚”二字,暗指郑贵妃的亲戚,虽然此事依旧未受到公开关注。四月二十一日,刑部官员再次集体审讯张差,这次张差的供词更加明确,他提到了之前提到的马三舅和李外父,他们的真名分别是马三道和李守才。两名太监,一个是负责修建铁瓦殿的庞保,另一个则住在朝外大宅的刘成。张差还透露,庞保和刘成明确告诉他,要将皇太子作为袭击目标,如果成功,保证他衣食无忧。
此时,刑部命令蓟州地方官员立即捉拿马三道等人,并要求审问庞保与刘成,两者必须当面对质。此外,给事中何士晋和大学士方从哲也明确要求查明幕后主使。整个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,民间议论纷纷,很多人怀疑郑贵妃及其弟郑国泰可能是幕后黑手,但这些只是猜测,始终无人敢公开指控。
发布于:天津市